English

学校,不妨做做“推销商”

1998-06-17 来源:光明日报 张晓曦 我有话说

现在的大学生们一跨入“大四”的门槛就忙于跑工作而无法安心学习,一些老师常常为此摇头叹惜。在我们批评这种现象时,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看,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:大学生,自己不忙工作,谁又来为你忙工作?

在西方高等院校,基本上每个学校都设有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常设性机构,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为学生“叩开幸运之门”。美国的大学还专门设立大学生分配专项基金,用于给每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,向社会各界“推销”自己。虽说我们国情不同,不能和人家比,但我们的高校也太“寒碜”了:临近毕业生求职时,才“临时抱佛脚”,由学生处牵头,学校各系、处室抽调人手,草草搭起一个临时班子,或叫“毕业生分配办公室”,或称之为“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”。印材料、作报告、寄档案,忙个不可开交。一俟分配结束,便拆散班子。有的虽没拆散,却干脆和学生处合并,两块牌子,一套人马,指导就业的工作人员均由学生处的人“兼职”。

现在,高校实行并轨招生,学生自费上学,自主择业,学校逐步走向市场,而与之相配套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不跟上步伐,那就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、高等教育改革的掣肘。

令人欣慰的是,国内一些市场意识较强的高校已经行动起来,积极为大学生们寻找幸运之门的钥匙。

去年元月,上海财经大学在报纸上打出了“来上海财大选材,到五湖四海开拓”的广告,首开我国高校广告推销毕业生的先河。今年,各地高校广告推销毕业生的势头有增无减。“某某大学毕业生信息”、“某某学院毕业生就业推介”之类的广告频频出现在上海、广东、北京、河北等省市的报纸上。暨南大学、河北大学等高校还建立了“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”,任何单位都可通过网络了解毕业生的信息,而毕业生也可以在网上直接查询就业所需的信息。

那么,这些举措实施后的效果如何?据部分学校反馈的情况来看,不错。河北大学23名优秀毕业生的简历及肖像一出现在《河北日报》上,就有20多家单位来电话咨询毕业生择业事宜;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在某人才报上刊登广告后,有近20家单位赶赴该院设摊招聘,学生普遍认为,今年学校的毕业分配工作做得实在。

事实证明,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,加强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。学校不但要抓好大学生的“质量”,也要抓好大学生的“促销”;不但要把大学生高高兴兴地招进来,也要把大学生风风光光地送出去。只有这样,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